

1999年,為慶典新中國成立50周年,趙成德先生設計制作了“中華民族大團結”硯,陳列在全國政協辦公主樓大廳;2001年,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,趙成德設計制作的“東方醒獅”硯,被中國故宮博物院授予“國寶”證書;2004年,為慶祝建國55周年,特制的“祖國統一”硯,被中央黨校收藏并公開展覽;2019年,為慶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特制的“中華復興”硯,被世界紀錄認證大會認定為“世界最大的硯臺”,被業界譽為“硯王”;2020年,由甘肅省洮硯開發公司用黃河原石潛心創作的巨型硯臺——“圓夢小康硯”和“金龍騰飛黃河硯”,分別被世界紀錄協會確定為“世界最大的硯臺”和“世界最大的河硯”……一方方精妙絕倫、大氣磅礴的巨型硯臺,充分展示了硯臺藝術魅力,彰顯了一個企業家的赤子之心。

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,也是國家“十四五”規劃開局之年,更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程中意義非凡的一年。在臨夏州、市縣黨委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各界人士關心幫助下,趙成德在位于大夏河畔的折橋鎮大莊村河硯研發基地,用最好的河州石,精心雕刻“錦繡中華”河硯獻給建黨節。該硯臺長6米、寬5米,重達20噸,其上雕刻有天安門城樓、延安寶塔山、萬里長城、臺灣日月山、黃河、長江和布達拉宮、敦煌石窟等具有象征意義的景物,精彩的展示祖國錦繡河山。“錦繡中華”硯精妙構思的背后,有洮硯漫長的歷史積淀,凝聚著趙成德等洮硯人的聰明才智和辛勤的汗水,凝聚著一個洮硯藝人對黨、對祖國的深厚的感情。
趙成德常說:“沒有夢想,就沒有現實;沒有敢想,就沒有成功。我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讓洮硯藝術和文化在隴原大地發揚光大。”


河州工匠馳譽隴上,是臨夏開發以工藝為主導文化產業得天獨厚的先決條件和豐厚資源。以臨夏境內黃河的支流大夏河、洮河、廣通河流域石材為原料,全力打造河硯文化產業,形成以石頭為主導的產業鏈,建設“扶貧車間”,對接貧困農戶,引導和扶持一批河硯開發專業戶、專業村,帶動千家萬戶實現富裕夢,助力臨夏廣大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,是趙成德的心愿。
2019年11月初,河硯扶貧車間在黑石山村成立,村民馬忠學成了一名車間工人。上班時,他在車間里干些力所能及的雜活;下班后,他在周圍的河邊、山上撿石頭,拉回車間售賣,他終于相信了“石頭能賣錢,石頭也能生錢。”如今,黑石山村河硯扶貧車間已順利投產,像馬忠學一樣在這里打工的群眾,每月收入都在3000元以上。走進河硯車間,展架上陳列著一件件精美的石頭花盆、石頭工藝品,幾名工人正在用石頭打孔機給石頭打孔,利用石頭天然的形狀質地,制作出形態各異的各種花盆與工藝品,在精心打磨下,冷冰冰的石頭被賦予了鮮活生命力。趙成德告訴筆者,他的目標是在當地建成河硯制作銷售基地,扶持河硯加工專業戶、培育壯大河硯產業專業村,著力打造產業集群,不斷延長產業鏈條,讓河硯產業成為當地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,實現經濟、文化、生態的有機融合。
秀美山川入畫來,大河澎湃起歌聲。一條河,牽系著一顆熱切的心!一塊硯,寄托著一個無盡的夢。趙成德有著一種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鐘愛,也有著一種對國家和民族的大愛,因而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擔當,他以構造“河州石”為主導的產業鏈,承載著鄉村振興的擔當使命,揚帆起航,筑夢前行。
